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5年6月4
星期四 第396期

大理时讯时政要闻 沙栗木庄:古村书写新画卷 我市切实部署防汛抗旱工作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举行专题教育专题党课 大理第十届“爱心送考”活动启动

第1版:时政要闻 PDF原版PDF下载

沙栗木庄:古村书写新画卷

□ 作者 陈曙娟 2015 年 06 月 04 日 星期四 阅读:46

来到银桥镇五里桥村委会沙栗木庄自然村,只见平畴沃野间青瓦白墙、绿树成荫,水泥路面的进村路笔直、干净,房前屋后花果飘香,美丽乡村的新风貌扑面而来。漫游村内,大榕树、黄葛树、古井、古庙、古迹,又无不述说着传统古村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去年年底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单公布,沙栗木庄村是大理市3个入选村落之一。”采访中,五里桥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张定忠自豪地给记者展示收藏在手机中的新闻。沙栗木庄村位处大理千年文明与农耕文化的承载区、海西优美田园风光与白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区,村内的文昌阁、本主庙、旧私塾遗址、同盟会会员故居及传统建筑院落彰显着古朴遗香。沙栗木庄村民风淳朴,村民自古惜树、爱树,村里名木古树众多,生态良好。村民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有棵树龄360多年被村民称为“将军树”的黄葛树出现枯死现象、差点倾倒,大家自发地砌建围栏、添土加固,让黄葛树重焕生机。村民们秉承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让这个传统村落保存着古朴的魅力。

作为一个有农业人口595人、以从事农业生产、大牲畜交易等为主的传统村落,当2014年沙栗木庄村成为全市第二批实施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自然村时,村民们无不欢欣鼓舞。五里桥村委会和沙栗木庄村支部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和示范村建设工作促进会,层层抓落实,形成沙栗木庄村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制度体系,组合创建力量,整合创建资源,干群齐心、全民共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沙栗木庄村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特色民居、加强生态保护、健全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3万元,群众自筹产业发展资金309万元。通过改造提升老年活动中心、硬化村庄干道、修缮及打造古树台、打造休闲广场、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和农村危旧住房改造、安装广播路灯、节点绿化等,项目建设惠及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美丽乡村建设得到村民不遗余力的支持,许多村民积极投工投劳,还主动让出自家空地等支持公益事业,很难得。”张定忠感叹道。

各种设施和服务完善的同时,增强了村民维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村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得到极大变化。如今,村里有功能齐全的支部活动室、村级文化活动室及标准化卫生室;垃圾清运车1辆、保洁员6人,农户门前实行“四包”责任制;全村通电、通水状况良好,数字电视、广播覆盖全村。各家各户的门前干净整洁,平整的村道连接村里村外,休闲广场成了村民的好去处,道路通了、村庄净了、老百姓的心里都亮堂了。谈到这些变化,70多岁的村民赵鸿感慨万千:“以前村里房子破败的较多,交通条件也不好,有的村民杂物垃圾乱堆乱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后,道路硬化了,房子刷新了,花草树木种上了,村民们精神面貌好、环保意识提高了。村子变美了,人心也更美了。”

“看,一期种下的113亩薰衣草已开花,其余的250亩也已开始种植。不久这里就是一片花的海洋,农民收入增加了,村子也会更美。”在村边初具规模的薰衣草庄园里,沙栗木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振东满怀希冀地告诉记者。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依托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良好和交通便利的优势,沙栗木庄村在产业发展、村民增收上做起了文章。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沙栗木庄村去年引进涉农企业流转土地近400亩种植薰衣草。同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把美丽乡村生态良好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做好全村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两篇文章”,努力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良好局面。2014年,沙栗木庄村经济总收入达3735万元。

“建设美丽乡村,是给村民们造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生活,这样的村庄才称得上美丽。”赵振东由衷地说。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环境美,在这充满古韵的传统村落里,人们有乡村的依恋和记忆,有生活品质提高的幸福和满足,也更笃定地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着更加美丽的画卷。

记者 陈曙娟 摄影报道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