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内外社会各界将以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在云南,缅怀抗战英烈,探访慰问在世的老兵,成为活动的主题。各种传媒报道和研究“中国远征军与滇缅抗战”的专文,涉及介绍烈士和在世老兵的简历,往往有到“大理干训团”受训,以及“滇西干训团”、“滇西战干团”、“滇西战时工作培训团”、大理“黄埔军校分校”等名称不尽相同的经历。实际上所指的是“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简称干训团),性质是为滇西反攻,培养、训练战区工作干部的一所军事学校。经过训练的学员,毕业后分发到前线和敌后,在滇缅战场为祖国献身报效,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干训团成立的时代背景和组织
干训团的全称是“军事委员会滇西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大理人称“战干团”。团址设在“三文笔大营盘”,即今大理崇圣寺三塔范围内。崇圣寺俗称三塔寺,“塔”称“文笔”,营盘为营房,“盘”为“房”的谐音。三文笔大营房是民国时期云南著名的兵营,与昆明北教场(兵营)齐名。营房规模大,设施齐全,龙云当云南省主席时,是滇军刘正富旅的驻地。营房坐西向东,布局为正方形,四周土垒围墙。东大门外是操场,作演练场地。大门两侧写有:“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军校常用的大字对联。进大门中间是甬道通向大礼堂,两侧为土木结构的大屋顶教室和办公用房。宿舍区在北边,平房大开间。后勤医院及仓库设在三塔东边,与营房相通。整个营房可容纳一个团的驻军,作为训练团的校址完全够用,不必再兴土木。
关于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成立的时代背景和组织:1942年春,日本侵略军占领缅甸后,侵犯我国滇西边境;5月,龙陵、腾冲相继沦陷。南洋华侨及腾冲、龙陵等地青年大批逃入内地,他们寻找报效祖国、参加抗日的机会,渴望得到安置和培训。军政当局考虑到为准备未来的反攻,急需培训大量适应战区工作的干部。就由时任云贵监察使(驻大理),国民党元老、腾冲人李根源,与属于中国远征军系列的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联名向重庆国民政府请示获得批准,决定在大理创办“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因系军校性质,例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兼任团长、副团长,龙云(云南省主席)、李根源、教育长宋希濂均为兼任。专职副主任夏日长、总队长易瑾、谢淑周,在部队是副师长,借调来干训团任职。
干训团学员在保山、大理等地公开招收,要求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毕业后以少尉军衔任用。经过笔试和体检,第一期学员近千人。他们多系沦陷区的汉、傣、景颇、傈僳、回族青年。也有归国华侨和内地教师、学生、职工报考后被录取。学员分别编为3个大队,每个大队又分3个中队,中队再分为3个小队。另有1个女生中队。担任训练管理的官佐,大队长一般是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中队长为第十一期毕业,有实战经历又会管理的军官。每个中队还配有训育干事1人,特务长1人,负责管理全队伙食及杂务。
干训团于1942年8月在大理成立开学后,根据滇西战况情势的发展,增设“缅语班”和“谍报班”。从中队挑选文化程度较高的学员,到这两个班专学日语、缅语、谍报常识,准备到敌后做情报工作。后又奉远征军高层指示,为中、印、缅边区游击司令部增开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还有“军官队”,是从前线部队抽送来的下级军官,进行培训深造后重返前线。
西南联大和云大教授曾到干训团授课
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是军校性质,训练内容军事科目参照黄埔军校分校的要求设置,以步兵操典为主,游击战术为辅。前3个月,学员每天在操场上集中训练,后5个月为综合教育科目,围绕抗日救国开设《抗战建国纲领》、《孙(中山)总理遗教》、《中日关系史》、《边疆地理》、《中华民族史》、战时经济、群众组织等课程。每星期一举行的“总理纪念周”,除由宋希濂将军在军务倥偬中抽时到团主持,还请来滇西视察的军政大员,到校讲演时事。如国府委员王恕、考试院长钮永键、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卫立煌、副长官黄琪翔;中印缅边区游击总司令郑坡及美军将级军事顾问、高级参谋等,都到干训团讲过话。对启发学员爱国仇敌及树立抗战必胜的思想,起到鼓舞作用。
由于宋希濂思想开明,尊重知识界人士,当时又是国共合作时期,干训团的政治教育讲三民主义,讲蒋委员长是抗日领袖,但不作反共宣传。他还特聘云南大学张凤歧(研究中缅边界问题专家),田汝康两位教授为高级教官,陈复光教授(中俄关系及国际问题专家)为教务处处长,授予少将军衔。又两次分批请来西南联大和云大著名教授:罗常培、郑天挺、游国恩、潘光旦、曾昭抡、孙福熙、张印堂、蔡维藩、燕树棠、吴乾就、孙云畴、徐嘉瑞等,在大理文庙讲学和到干训团授课。例如郑天挺讲的专题是《中国民族之拓展》,分4个部分:(一)中国之移民;(二)中西移民之不同;(三)拓展的三个方面;(四)中国民族拓展的精神与贡献。听讲者除干训团官生外,还有大理文教界人士和中学师生。每次讲课,宋希濂参与主持或接待。为干训团创办倾注心血的“国老”李根源,当时年届花甲行动有些困难,仍在宋希濂亲自搀扶下,多次上台讲“明耻教战”的道理,大声呼吁要加紧训练,早日反攻,奋勇杀敌,收复腾龙。他除了在1942年5月1日发表“保卫士云南,须先保卫滇西”;“军民合作,戳力同心……驱逐敌人退出滇西国境以外”,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之外,还为干训团写了一首歌。其中一段:“仇比洱海深,意志比苍山高。滇西青年奋起,雪耻救国责在双肩,团结一致,勇敢向前,哪怕血染千里滇缅”。
紧张、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活泼的校园生活
干训团的军事训练是很严格的。课外组织实弹射击,观摩部队实战演习。爬山训练,要从营房一口气登山到苍山中和峰中和寺,山路有10多里。武装行军,从大理跑步到下关一个来回共30公里,只在下关吃一餐午饭。训练虽然艰苦,教官和学员的情绪都很高,正如营房墙上写的标语:“挺起胸膛,竖起脊梁。”没有人畏难退避。生活方面,国家财政困难,官佐学员伙食一样,都是糙米小菜饭,几无油荤可言。物资缺乏,教材、讲义用鹤庆土纸油印,几人同用一份。晚自习用桐油灯照明,与大理各中学相同。
营房内墙上还有另一条醒目的标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从延安“抗大”学来的。干训团的训练虽然紧张,但文娱生活也很活跃。组织有篮球队,常与十一集团军司令部的军官篮球队比赛,并与大理的4所中学合办运动会。还从驻军中调来有素养的京戏、话剧演员,共同组成剧团,每月在营房内演出抗日救亡的多幕话剧和京剧传统武打剧目,并借大理省中礼堂公演,欢迎城乡群众观看。剧团负责人蒋伟是一位音乐、美术、戏剧兼长的多面手。每逢纪念节日,由他指导编制大幅色彩鲜明,图文并茂的宣传壁报,悬挂在大理城中心五华楼下,让广大市民观览。干训团的抗日宣传活动深入人心,产生了好的影响。再一项举措是每个月头在城内南教场举行“国民月会”,由宋希濂向干训团的官佐、学员,中学师生,地方官员和社会人士,宣讲国际形势和滇缅战场的作战情况,鼓励人民团结抗日的志气。干训团第一期学员毕业前,还在大理、下关做过一次防止汉奸渗透的户口清查实习,目的是使学员熟悉民情,促进居民的保甲防务。
干训团为滇西抗战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干训团训练期原定一年,因战局形势需要,第一期于1943年4月提前毕业。学员大多数分到怒江前线参战,一部分派到沦陷区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谍报班、缅语班学员深入到敌后做情报工作。女生队到部队做政工干部,部分从事医护工作。少数优秀学员,被选送到中央军校及特训班深造。
干训团于1943年7月办了第二期。这一期的情况,据曾任干训团训导处干事兼毕业生调查处少校组长,2011年93岁去世的李群庆先生生前回忆:因已无流亡青年,招生对象多为内地中学肄业学生。加之滇西战事趋紧,原向部队借调的官佐多被急调归队。因而第二期仅招收两个大队,编成6个中队,约600人。训练内容与第一期相同,后因局势关系,提前于1944年夏毕业,参加滇西反攻战役直到年底,把日本侵略军全部逐出国门。
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从成立到完成光荣使命后结束,时间只是两年,但为国家培训了近2000名战时工作干部,多数都到前线或敌后参加战斗,为国牺牲的不在少数。例如第一期副总队长李颐(湖南人),回部队任上校团长,于1944年强渡怒江战役中牺牲。到沦陷区的学员多数是少数民族的本地人,熟悉地形,了解群众,情报工作做得很出色,为收复腾冲、龙陵发挥了重要作用。事隔70年,如今在世的抗战老兵已经很少。在2013年腾冲、龙陵两地纪念抗战胜利的仪式上,还有三位老兵是当年滇西战时干训团的学员:腾冲籍的卢彩文年近九旬;92岁的邵应壬,在腾冲、台湾有两个家。唯一的一位女兵陈宝琛是大理州漾濞人,年近90岁。他们是滇西抗战的亲历者,也是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的见证人。
作为二战时期在滇西开办的唯一军事学校,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的历史应拂去尘埃,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