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年哪月哪个时辰,中国父母哗啦一下都心甘情愿地掏空自己的爱,悉数尽心尽意地给了孩子。几千年的传统,敬老、孝道,都叫这代人给拧过来了,他们给儿女当“奴隶”,为儿女呕心沥血,每个家庭都是比着谁最“孝敬”孩子。
可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渴望独立,他们愿意自己开拓新的生活,新生出来的独立人格让孩子们骤然烦透了父母那种无限的关怀,他们不但不领情,反而火冒三丈唧唧歪歪,令很多爸妈对孩子这种不识好歹十分不解。这种冲突被认为是青春期更年期之战。
虽然中国大城市路况复杂,接孩子回家有安全保障,但每天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到学校门口翘首等着比自己高半头的儿子就有点太夸张了。
中国15岁少年连过马路家长都不放心,要牵着手,美国少年14岁就可以学开车领驾照。12岁的中学生就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填申请表,自己去联系去非洲做交换学生。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中成长的少年,心态素质将有多大的差距?
在美国为人母的女人都要进家长学校,不同年龄孩子的家长进修不同的培训课程,她们要考取母亲证书。怀了孕,分娩生出个娃娃,那只是血缘的母亲,合格的母亲担负着十分艰巨的养和育的责任。养是指生活上的照顾、呵护;而育则包括心灵健康等方方面面。
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时,父母却立刻过去扶起,此时,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然侵入了孩子的界限,于是孩子和父母的界限被打破。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们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起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
等到孩子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孩子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娶谁、嫁谁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由于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冲突开始,于是痛苦开始。
在很多家庭,亲子战争一触即发,焦虑情绪就像有毒气体,无处不在。这种焦虑从何而来?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表示,这种状态起源于一种“群体性恐慌”,“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蔓延着一种群体性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摧毁是用爱的名义进行。他们为孩子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甚至完全牺牲了自己,然而越付出越焦虑,即使不直接使用暴力,但是冷暴力和精神暴力在更多的家庭存在。这些逐渐成了压在孩子身上沉重的负担,家长成功地用爱把孩子亲手毁掉了。
自然界中,万物的成长原本是一个令人欣喜和充满情感的积累过程。可是,如今,我们却近乎野蛮地将这种规律拦腰截断,并且嫁接一些并不属于一个血脉的教育期待,结果虽然能够满足一些自私的欲望和虚荣,却很容易葬送孩子们本来美好的成长经历。
不可否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关怀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然而有的爱,不但没有如父母所愿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相反却变成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沉重负担。
其实爱暴力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它对孩子所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心理上的伤害。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承受着父母最深重的爱成长起来的。父母保护我们,不让我们受到任何伤害;全心全意帮助我们,为我们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将一切无私地奉献给我们,让我们感念一生。但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却并不感到快乐,相反,在这份爱中苦苦挣扎,迷失自我。这样,就是爱的暴力。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请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尊重吧,别再以爱的名义伤害他们。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