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5年1月23
星期五 第310期

崇圣寺三塔保护建设回溯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记者:○张焰铎/文  杨振华 杨士斌/图 2015 年 01 月 23 日 星期五 阅读:13

崇圣寺三塔位于苍山洱海中汇点,依苍山群峰之迤逦展其雄伟,揽洱海烟波之浩渺显其宏阔,为华夏南天一大胜景。三座宝塔,鼎足而立,主塔建于唐,南北两塔建于宋,是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与西安大雁塔南北呼应、皆蜚声中外的人类精品,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的象征。

1981年始,大理市文化部门遵照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崇圣寺三塔严格保护。与此同时,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同步,以兴办文化产业驱动这一精品的建设和发展,使其迅速成为全国著名旅游景区。与1981年相比,占地面积从不足9亩扩展到1000余亩,职工从12人发展到420人,门票年收入从几万元猛增到1.9亿元,游客由每年一千多人次上升到250万人次,实现了大理文化旅游产业的大突破、大发展、大变化。

认识转型 把握机遇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和起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由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由封闭转为开放,由守旧转为革新,完成“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事业在此大转型中,难为首当其冲的弄潮儿,但可作认识转型、把握机遇的进击者。重新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重新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让文化参与社会转型,同经济共谋发展,将文化做成“文化力”。在此大背景大环境之下,笔者于1993年6月至2001年12月出任原大理市文化局局长。

供职未久,大理市委、市政府便组织了两次极富启发性极具推动力的参访学习,一次到浙江温州,一次到江苏张家港。两地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巨大变化,夯实坚定了大理市文化部门将文化做成“文化力”的信心。理念转换提出“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自加压力”的“四自”精神,方向道路提出兴办文化产业,精神面貌工作状态提出“三个改变”:

一,改变文化工作的“等、靠、要”。体制内的文化行政事业单位,凡事等领导、靠上头、要文件。兴办文化产业,是溢出体制的社会经济工程,等不着,靠不了,要不来。二,改变文化队伍的“软、懒、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经费,唯财政拨款。不给钱可以不办事,给多少办多少。兴办文化产业,主动找市场创业和创收,无法软、懒、散,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改变文化部门的封闭性、自为性、单一性。文化行业的个体特点,和几十年为政治服务为政府中心服务的生存定势,形成文化部门的封闭、自为、单一。举办文化产业,面向多元,服务多元,要求多元,思维多元,是“文化人、社会人、经济人”三人一体的自我整合。

最有力的推动还是来自北京。国家文化部新设了“文化产业司”,并多次组织全国范围的文化产业研讨学习。笔者有幸参加了两次,一次深圳,一次牡丹江。特别是在深圳,听取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现任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员报告。

前寻史据 后觅智者

我们把崇圣寺三塔的保护和建设,作为大理市文化部门兴办文化产业的特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也是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市场深度融合的典型示范。制订了“动”和“静”辩证推进的原则:以文化产业的动态创收,解决文物保护的经费短缺;以历史文化的静态属性,作文化产业之魂,深涵和厚蓄文化潜能,稳步推进。1993年年末动议,1994年年初,即成立“崇圣寺三塔保护建设工程指挥部”。由局长兼任指挥长,动员和组织全局资源,投入工程。

唐宋年间的崇圣寺三塔,其保护建设工程,必触史脉的沿革、流变、传承,首先必须秉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我们上溯寻证的重要史据,是公元1560年,明代鸿儒、名相张居正之师、白族文学大家李元阳63岁所作《崇圣寺重器可宝者记》。文记:“寺之重器有五:一曰三塔,二曰鸿钟,三曰雨铜观音像,四曰证道歌碑、佛都匾,五曰三圣金像。”文末,李元阳浩然兴叹:“五者虽出于人为,然非人之智巧所能到,亦非人力所能存者。夫有此山水而无此伽蓝,有此伽蓝而无此重器,不名全胜。”然距文443年后的1993年,五大重器者,唯三塔独存。1994年开始制订的《崇圣寺三塔保护建设规划》,便以完整五大重器为先导,以重建崇圣寺为重点,以再现崇圣寺寺院为依归,实现历史文化精品的盛世重光。

崇圣寺寺院的总体布局,则循例中国古代建筑之“中轴线秘笈”。即,重要建筑皆以中轴线作连缀,间而不隔,层层递进,如群山一样庄严肃穆、深沉凝重,向远向上,衍伸出一种壮观、雄奇、绵延无尽的生命力,以表达对前圣先贤,对天地万物,对和谐守衡的尊重和感恩。梁思成拼尽全力捍卫的北京古城,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皆为傲然世界建筑史之中轴线奇迹。

我们深知,要达预设目标,仅靠大理市文化部门之力,杯水车薪。必须广募贤能,广拜智者,虔诚求知。我们聘请了白族名宿杨永新、张旭、李一夫作总顾问;聘请了美术家并学者杨晓东、杨民作艺术总监;专赴昆明和无锡,登门拜访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深专家顾奇伟、张明光,和曾在大理工作的无锡籍园艺家夏泉生,并邀来大理现场指导;与文史专家吴棠、施立卓及一大批省、州、市的建筑设计专家和文化艺术学者,进行经常性的高密度的咨询和求教。二十多年过去,其中一些人已经辞世,但他们的智慧和心力,与崇圣寺三塔共存!

以人为本 心顺事成

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崇圣寺三塔保护建设规划》。这是巨大的顶层推动和及时的法理支持。我们首先启动五大重器中的鸿钟(即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像的恢复,供奉两大重器的钟楼和观音大殿也同步兴建,一并计划前者在香港回归的1997年,后者在澳门回归的1999年,竣工落成。以继一千多年前的太和城德化碑之后,再度展现大理各族人民珍爱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风范和家国情怀。与此同时,崇圣寺三塔的文化产业之路也得到市场认可。门票年收入一路飚升。短短五年,在突破500万元之后,再突破1000万元、2000万元。因崇圣寺三塔力推,大理市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年收入2002年达到3000万元。而从1999年起,全系统上缴财政统筹金和各项税金便已超过1000万元。财政用款户成了缴纳财税大户。

但是,社会转型的成就和转型伟业的可持续推进,仅有事业长足发展,还不足以支撑,还亟需另一方面的大幅跟进。即,对人的关爱,对人民群众基本权利的尊重,财富分配的公平和公正。换句话说,转型成果,改革红利,一定要从各个方面惠及普通基层民众,一定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取予之道。作为亏欠较多的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尚处“以文补文”的初级阶段,我们就注意了事业发展和职工福利的“双轨推动”,明确提出“千方百计把文化事业搞上去,千方百计把职工福利搞上去。”1995年,一次全系统中层干部会议,便提出“以人为本”。继后,郑重推出“事业兴旺,心情舒畅,生活小康”的目标,正式写进工作报告。具体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居住条件方面:多次向财政部门汇报崇圣寺三塔文化产业收入情况,请求超收分成,解决职工福利和奖励。后经政府同意正式下文。整个系统用文化产业的超收分成和职工个人集资,不用财政一分钱,新建“文化公寓”五院,零购商品房11套,共84套,解决了几十年一直没有解决的职工住房问题。学习条件方面:多次组团到东部地区和北上广参访;凡事业和产业的重大项目启动,便派员外出考察学习,地域遍及全国;请来国内省内专家,特别是文史文物专家,办班或讲座;职工的学历深造、职称培训以及个人争取到的学习机会,都保证经费安排。改变长期以来对文化员工的重使用轻培养。工作条件方面:全方位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大理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快速步入全省先进行列,有效改善了工作环境。

有人才有事业。而事业,一旦对人回馈和反哺,“心想事成”的愿景就会成为“心顺事成”的绩效。大理市文化部门也才有底气公开宣示,并多年基本做到:“办实事,办大事,办一件,成一件”。

千秋大业 以廉为基

崇圣寺三塔的保护建设工程,无论就认识、顺应、把握中国社会转型这一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而言,还是就崇圣寺三塔世代瞩目的国宝地位而言,两者都堪称千秋大业。有幸结缘工程的参与者,特别是组织者,应该对自己抱持与之相应的人文期许和素质要求:将这一工程作为对自身人格、品位、价值、尊严的提升和历练。文化产业肇始,我们便提出“变旧三清为新三清”,试图将文化人的“清高、清谈、清闲”变为“清楚、清醒、清白”:发展思路清楚,认识现状清醒,经济往来清白。崇圣寺三塔的保护建设工程,投资大,工期长,项目多,“清白”便成重中之重。大会小会我们反复强调,三塔工程的另一价值,就是“一要一不要”:“要”堵死跑、冒、滴、漏,“不要”楼起一幢、人倒一群。我们在三个环节上下了功夫。

一,程序正义。所有工程公开招投标,严守标底,一丝不苟尊重招投程序。投标单位除资质审查,还包括人际关系审查。笔者任职期间,领导班子无一成员的亲属、朋友、熟人参与投标。工程指挥部严格招投标程序,恪守程序正义。二,自设路障。聘请周长生、那庆昌二位老专家任工程总监。两位老人不仅是技术权威,且有久誉职场的人品口碑。对他们司责,不干扰,不打招呼,不作任何暗示,不搞潜规则,不搞利益输送,确保二老既理直气壮监督施工方,也理直气壮监督指挥部。三,公开透明。为确定雨铜观音像和建极鸿钟的铸造厂家,派三个小组赴全国考察,最后以考察结果为准。其他项目也如法炮制。不暗箱操作,不长官意志,不指鹿为马,不偏听偏信。三个环节的共性是:不玩假,不走过场,不自欺欺人,真刀真枪,实打实。

雨铜观音像和建极鸿钟,以及钟楼、大殿、道路、环境、征地、搬迁,占地一百多亩的两项重大工程,总费用竟未超过2000万元,已成不可类比不可想象的“价廉物美”。工程未动就强调清白,而让清白真正同钢筋和水泥一道在建设现场站立起来,谈何容易!今岁九十寿的王鼎钧先生,说得何其经典:“清白是生命中不可忍受之轻,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有为有位 合力宏图

因举办文化产业的成功,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1997年大理市评为云南省文化先进市,1998年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云南日报》刊文,誉大理市为全省文化产业的排头兵。2001年8月,徐荣凯省长主持“云南省发展改革会议”,原大理市文化局在大会上发言。

长期以来,社会误解,文化人自身也错觉,认为文化矮人一等,可轻可重,可强可弱,可中心可边缘,甚至可有可无,非得先有作为,方后有地位。其实,细想下去,揆想开来,世间万事万物,岂不都是“有为”之后方才“有位”!有为无位或无为有位,也会有,也常有,但不是人类社会的主流,而是人类社会应该摒弃应该革除的弊端。大理市文化部门的幸运在于:“有为”还未成形,只露端倪,大理州市党委、政府,和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物局的主要领导们便高度关注,备加呵护,热情支持,垂青厚爱,让其提前“有位”。而每到关键,每遇瓶颈,每遭困厄,便纳上日程,参与筹划,亲临解决,及时定夺。如解放军两座营房的搬迁;如慈航大道的兴建;如崇圣寺的寺院定位:上延至海拔2000米处,面积扩至1000亩,等等,等等。期间,也有歧议,也有异见,也有争论和冲突。但上层下属,皆以崇圣寺三塔的千秋大业作了断作归结。歧见离共识更近,争辩催方案更实,理解后的默契比默契中的理解更温暖更有力。可以这样说,没有这样的氛围和气场,就没有崇圣寺三塔兴旺发达的今天!

2002年,大约在春季,赴省履新已有年头的李映德老州长公干回大理,与张如旺、张纲在三月街街场约见我。其时我已卸任。见了面老州长就说,新建的崇圣寺围墙,矮了两公尺,新建的大门,矮了一公尺半。直人直语,把萦绕他心中、也埋我心底的“慊”和“憾”,一语道破,和盘托出。虽然因调动和卸任都已离开三塔,但三塔工程经年累月、春华秋实、情志难忘的上下合力,使三塔这万世丰碑又成不朽纽带,将人系到一处。此后十多年,各种场合,与当年共事三塔工程的领导们邂逅,见面礼除了握手,还会有拥抱,还会有工程圆满时节互相勖勉、互相致意、燃情动心的笑容。因千秋大业奠结的友情,还原出天长地久的资质,成人生的温馨和慰藉。“正常的良性的健康的上下级关系,乃事业之幸,人生之幸。”此话无论出自谁口,吾,俱信也!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