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镇花园社区80多岁的李桂兰是一位空巢老人,由于子女在外地工作,社区和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平日里街坊邻居和社区工作人员都很照顾她。有一次老人在家昏迷,幸好被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及时发现送进医院才脱离了危险。老人醒来后激动地说:“如果不是你们及时发现,我可能再也见不到我的女儿了。”“一对一”帮扶结对是我市社区党总支立足实际,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居民,打造“五民五心”工程过程中所创建的一种关爱老人的模式。
围绕知民懂人心,我市各社区以熟知民意、体恤民情为基础,深入居民家中了解民情、倾听民意,积极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经过不断摸索,我市社区组建由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小组长、社区志愿者为主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制作便民联系卡,与辖区空巢老人建立起了“一对一”、“多对一”长期帮扶关系,专门为空巢老人提供定期、接力式亲情服务。社区还建立社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信息档案,为困难空巢老人提供义诊和保健咨询等服务。通过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了解老人心声,为老人排解忧虑、解决困难,让老人“空巢”不“空心”,建设“敬老、养老、爱老”的和谐社区。
以前企业改制划归社区管理后,下关镇宁和社区居民张亚萍心里曾经觉得很失落,但现在,只要一有事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社区,心有了归属感。张亚萍动情地说:“遇到停水,社区给我们送水并协调解决;烧烤油烟扰民、菜场改造影响小区墙基,社区都给我们妥善解决。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地震造成我们小区围墙开裂,社区协调筹集20多万元进行修补,我们真心觉得社区就是自己的家。”
为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困难,宁和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组建了258人的网格管理服务团队,形成社区服务中心、片区网格服务组、单元网格服务队“三级”网格层次。网格员通过上门走访、日常巡查、情况收集、网格民情研判、信息反馈等,重点了解下岗失业人员、老弱病残、流动人口等基本情况和困难诉求。宁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向芳介绍,患白血病的孤儿李涛被姑妈收养的感人事迹就是社区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的。目前,在社区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李涛的病情基本稳定。
通过网格化管理,我市社区工作人员深入辖区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记录民情日志、建立民情台账,建立定期制度集中处理反馈群众反映的问题,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零遗漏、全覆盖的为民服务网络。通过走访,实实际际了解党员群众想什么、要什么,变“被动执行上级任务”为“主动满足群众需求”,实现由“管理型党组织”到“服务型党组织”的转变。
沐浴着冬日暖阳,84岁的赵家鹤老人在下关镇正阳社区“老年公寓”看看书报、聊聊天,悠闲自在。老人说,他在这里已经住了5年,感觉很舒适。结合社会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的实际,正阳社区于2007年5月在全市首家创办了“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集生活、娱乐、休闲、学习于一体,可接纳供养40多位老人。在我市还有很多像这样为社区居民量身打造的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切实加强了与居民的联系。
以“走百家门、知百家情、暖百家心、解百家难”为目标,我市31个社区的党员干部及职工人员积极查访社区民情,了解群众需求,并建立了居民联系档案和党员、志愿者“一帮一”结对制度,发放联系卡27304张,挂钩结对13128对,共建各种信息档案43959份。通过一户一库规范化管理,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关心群众的“明白账”。
紧紧围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我市社区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形成“党组织主导、党员为主、居民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党组织服务新格局。围绕“民思我想,民呼我应,民意我顺,民困我帮”,积极了解、回应群众诉求,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记者 陈曙娟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