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理古城,显然已经没有了王者之邦曾有的威威霸气、戎马之地的萧萧狼烟。它东临碧波洱海,西倚青翠苍山,娇小而玲珑,以小家碧玉的南国体态,惹得天下人接踵而至,往来如潮。
风花雪月的自然美景,云水禅心的庭院古街,能满足人们对古朴纯净的辽远念想。没有高楼逼视的威压,能熨平物欲皱褶的心灵,尤其是在幽静而古朴的居住环境渐行渐远的今天,为此,我为苍洱间存一座古城而慰藉于心,深感庆幸!
古城呈方形,四面皆有城门,南至北的城墙,依照明清格调“复原”;南北两条古溪流,还保留护城河的姿态,作为天然的屏障;巍峨四个城楼,依旧保持对全城的俯视高度和威严。保持城楼对全城的俯视姿态,保持城墙对民居的规范呵护,这种渲染和烘托,气韵生动地呈现对传统文明的尊重。
东西走向,有闻名遐迩的洋人街。洋人街原名是护国路,是大理人在近代史上为古城镌刻下的自豪烙印,在今天,短短的几百米的街道,却被营造成中西文化融合的缩影,情境浓郁,让洋人乐而忘返、让国人流连忘归。依据地域打造的,是渠水流觞的葫芦井。一路流水小桥,曲径通幽;茶楼食肆,依水而建,院落庭阁,返璞而筑。院有雕檐,梁有墨画,飞檐对峙,流彩照壁,都是充分吸取中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现代善意的维护、休憩、改造和复原中,古朴依然又别具匠心,行人或驻足或观赏,醉意心怀,如行走在江南的古画中。
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连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文献楼,是古城旅游主轴线上标志性的建筑。天青色大理石板街道,与一条清澈如镜的溪流相依相偎,配一路樱数,辅一路杜鹃,行走其间,脚步特别轻盈。街道的两旁,木雕店、银器店、大理石工艺店……都充塞到老式的白族民居铺面里,里面装修别致,外表简朴如初,瓦旧檐毁,枯草连连。
古城深街长巷,纵横交错,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网状大都遗风。青幽幽的石板,湿漉漉的苔藓,最能引发人们“雨巷”的诗意探寻。以庭院为中心,是典型白族宅院。白墙青瓦,庭院转阁,穿过每一廊坊,都觉得别有洞天:屋舍俨然,花木扶疏,青瓦屋面,鸟鸣声声,总勾起人们偷得半日闲的念想。特别让人流连忘返的是沿街设摊的花市。玉带、紫袍、雪娇、朱砂……朵朵楚楚怜人,盆盆盈盈照面,娇而不媚,浓纤合度,无需仰视,行走其间,误入群芳阆苑,“沉醉不知归路”,兴尽脚难收。
漫步在古城,尽管熙熙攘攘的人流尽落尘烟,让人难以适应,但毕竟楼盘高耸的威压荡然无存,车堵笛鸣的躁动了无踪影,脚步变得舒坦,目光开始从容,触摸一路沧桑的痕迹,体悟沿街古朴的优雅,醍醐灌顶般如穿梭在悠远时间隧道,与时舒卷,和光同尘。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