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理唐宋时期的门楼
3、阳苴咩城 据[唐]樊绰《蛮书》载:“阳苴咩城,南诏大衙门。上重楼,左右又有阶道,高二丈余,甃以青石为登。楼前方二三里,南北城门相对,太和往来通衢也。从楼下门行三百步至第二重门,门屋五间。两行门楼相对,各有膀,并清平官大军将六曹长宅也。入第二重门,行二百余步,至第三重门。门列戟,上有重楼。入门是屏墙,又行一百余步,至大厅,阶高丈余。重屋制如蛛网,架空无柱,两边皆有门楼,下临清池。大厅后小厅,小厅后即南诏宅也。客馆在门楼外东南二里。馆前有亭,亭临方池,周回七里,水深数丈,鱼鳖悉有”。这是唐代大理古籍中首次使用“门楼”一词。阳苴咩城至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异牟寻迁都于此,阳苴咩城一直作为云南的国都。此城不但有南北相对的城门楼,还有屋为五间的高大的二重门、三重门和高官宅院有膀的门楼和王宫门楼。可见南诏时期的阳苴咩城的建筑,特别是门楼的建造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4、龙口城与龙尾城 龙口城又称龙首城、龙首关、龙口关、上关城,南诏时期为拱卫王都太和城、阳苴咩城而筑,是南诏大理国的北大门。据《蛮书·卷五》载:“蒙归义……取大厘城。仍筑龙口城为保障”。龙尾城,又称龙尾关,即今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下关。南诏时期为拱卫王都太和城、阳苴咩城而筑。据[唐]樊绰《蛮书·卷五》载:“龙尾城,阁逻凤所筑。萦抱玷苍南簏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过桥分三路: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白崖城路”。古籍中明确的记载了龙口城与龙尾关城门楼建于南诏时期。 (待续)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