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有一句俚语,叫做“柿子专挑软的捏”。在特定的语境中,尽管其隐含有一点贬损之义,但是现实生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不含糊地告诉你:那光润酥软的红柿子,品尝起来才甜丝丝与滑嫩嫩呢!
甜丝丝与滑嫩嫩,那是舌蕾的最初体验,亦是脑海的美好记忆。之所以对红柿子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不同于红苹果、红石榴、红桑葚之类的水果,在采摘下来之后即可食用,而是需要熬上好长一段时间,等它慢慢地由硬变软,这样才可轻轻地揭去其表层的薄皮,美美地让齿颊生津,让胃口大开。这其间当然也有捷径可走,常用的办法就是找来一些细小的树枝或者竹枝,用水冲洗干净,然后从柿子的蒂部斜插进去,再将其放在铺满稻草的木桶里,严严实实地捂上几天,原先生性刚硬的柿子,不知怎么就变得温文尔雅起来,握在手中竟然有把玩玉石之感;不过,那树枝或竹枝斜插下去的那一小块,可能会变成灰黑色,甚至会长上细细的白色绒毛,食用时一般会将其剔除。还有一种办法据说是屡试不爽,就是备用烈性的白酒,将棉布或者毛巾浸湿,然后在柿子的表面轻轻地拭擦,这样通过物理作用和化学反应,能很快地将柿子催熟。遗憾的是,幼时家境贫寒,酒是昂贵的奢侈品,岂敢拿来大材小用;时过境迁,现在的生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可每次面对琳琅满目的水果,选择常常无所适从,即使是挑选到了令人垂涎欲滴的柿子,也一定是那种完全熟透的,故而这种办法一直是道听途说,从未亲手试过一回。
对红柿子印象深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是建立在味觉之上而产生的一种美感。味觉是最初级的出于本能的一种生理反应,而美感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共同诱发、相互渗透。红柿子给予人的美感,在我认为,更多的是在于人的视觉,不信你看呀,深秋时分,满山遍野的柿树层林尽染,犹如一片红色的海洋,陶醉在这美轮美奂的景色之中,谁不心旷神怡,谁不酣畅惬意?那一片片红柿叶,在秋风中摇曳,犹如一面面小红旗在招展;那一串串红柿子,在高枝上低垂,仿佛一盏盏小灯笼在闪烁。面对此情此景,心底那柔软的部分最容易被触动,似乎有稚嫩的歌谣随着秋风,从心底悠悠地传来:“一盏小灯笼,两盏小灯笼,树叶片片落,灯笼盏盏红……”如此玩耍嬉闹的快乐场面,与除夕晚上提着红灯笼四处串门的兴奋温馨,在我们的乡居生活中何止只有一次!———原来,美感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的,还是记忆最折磨人呀!
美感是形而上的,更多的属于精神范畴。民俗对红柿子情有独钟,并借用它的美德和寓意,将其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唐代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记载,柿子树具有七德:一为长寿;二为树荫大;三无鸟巢秽物;四无虫蚀;五是叶彤而美艳,可供赏玩;六是硕果累累;七是落叶肥大,可供书写。德为先,红喜庆,加之“柿”谐音“事”,因此民俗文化通常在生辰、庆贺、婚礼的器物上,将其与“如意”的物象绘绣在一起,组成“事事如意”的吉祥图案;图案多为一童子肩扛“如意”,手持“双柿”;亦有肩扛“如意”,而垂缀“双柿”者;还有将两个“如意”交叉,两旁配以“柿子”的。这类器物据说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而现在用红柿子来讨彩头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了,更多的时候是让其回归到了物质的层面,在品尝者的心中留下了“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的形象。
虽然柿子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蔗糖、葡萄糖、胡萝卜素、维生素C、瓜氨酸、碘、钙、磷、铁等,但是在吃柿子时还是有一些禁忌的,譬如不能空腹吃,不能大量吃,不能连皮一起吃之类;另外,不宜与螃蟹、海鲜、红薯、酸菜等同吃,营养专家说到此是口若悬河,中医典籍记录它是言之凿凿。故而每次将柿子握在手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掂量掂量,无形中使我对那柿子的通体红晕,产生了一种敬畏之心。
柿子的红,需要风霜的洗礼;柿子的软,需要时间的沉淀;柿子的美,需要心灵的通感。此刻,我怎能不想到熟稔的故乡,不想到那树上垂着的一个个红柿子,就像一盏盏慰藉灵魂的红灯笼,在家园的上空忘情地召唤,迷离地闪烁……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