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盘旋的鸟儿、翠绿生机的植物、清澈透滢的浅水、往来穿梭的水中生物、青瓦白墙的民居宛如一幅高原上的水乡泽国图。这是记者近日在上关镇万亩湿地公园看到的景象,也是大理进行洱海保护、大力开展3万亩湿地恢复建设、让亿方清水入湖工程的成果。
湿地被自然生态地理学家称为大地的“肺”和江河湖泊的“睫毛”,分为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沼泽湿地四大类,对有效控制和削减面源污染、净化水质、恢复完善流域生物多样性和流域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大理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我市共有湿地面积40余万亩,其中国家重要湿地面积37万余亩(含洱海),分布于全市各镇。为保护洱海、保护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州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湿地恢复建设,将其列入实施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2333”行动计划,提高到大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投资建设中,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筹集配套资金,实行强力推进。通过洱海综合治理湖滨带修复及生态恢复建设,完成罗时江、才村、洱海月、古生、龙龛、西城尾、玉龙河、灵泉溪河口、下河湾、青山、红山湖滨湿地约1万亩。
目前实施的2万亩湿地恢复建设工程包括2大项4个子项目,计划完成投资9.8亿元。上关片区湿地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包括3项子工程),计划完成投资5.8亿元,目前工程稳步推进;环洱海生态旅游走廊建设工程(一期),计划完成投资4亿元。现已完成波罗江河口湿地80亩和400米生态堤岸建设及绿化;环洱海生态旅游走廊已进入总体概念性规划阶段;洱海东岸机场路湖滨湿地建设、满江玉白菜节点生态湿地建设已启动建设。
上关镇罗时江湿地只是我市实施3万亩湿地恢复建设的“代表作”之一,此外,还有下关洱海月湿地公园等一大批多功能湿地。遍布洱海流域的湿地,筑起了一道道生态保护屏障,为保护洱海、推进大理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丰富扩大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开展环洱海生态旅游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好去处。
记者 李世奇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