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雄奇,洱海清莹,山水之间的土地肥沃,气候温适,在这样的条件下,渔猎生活、农耕文化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创造文明、延续文明、传承文明。自古以来,大理人民就不乏对山的依恋、对海的呵护,特别是近年来,大理人民在洱海保护中尽责尽力,真正做到了问心无愧。
随着工作力度不断加强,措施不断完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通过依法治湖、科学管海,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去年12月以来,洱海水质持续6个月达到Ⅱ类,平均透明度为2.28米。流域生态系统进一步得到恢复,洱海沉水植物生物量由2006年的1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9万吨,洱海水生植物渐渐恢复达35种,湖内已绝迹多年的洱海土著螺蛳、圆背角无齿蚌、云南裂腹鱼和灰裂腹鱼、中华鰟鮍等物种又重新出现。建成一批环境效益好的项目,实施完成并投入运行4座集镇污水处理厂、42座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和4座垃圾中转站、3座畜禽粪便收集站以及1座凤仪有机肥加工厂和探索建立了1条苍山灵泉溪生态环境保护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河道治理模式以及恢复建成1万多亩湿地等一批投资效益明显,生态环境效益突出的环保项目。
在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中,我市充分发挥群众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大力传播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治理洱海,不断创新洱海保护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大力普及洱海保护和生态文明知识,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洱海活动的局面,“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洱海”、“洱海清、大理兴”深入人心。喜洲镇仁里邑村是一个典型的海滨小渔村,为了保护洱海的碧水清源,村民王树兴放弃了祖辈们围海捕鱼的传统生活方式,现在他穿上了环保马甲,和其他7个村民成为了喜洲镇洱海滩地管理员。在多年的滩地管理中,王树兴有自己的深刻感受:“我从小就生长在洱海边上,洱海的美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政府号召一定要把洱海治理好、保护好。对于我来说,只要有能力、身体好的情况下,我会继续干下去,保护洱海责无旁贷,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湖清水。”
在深入推进洱海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我市着力加快推进以洱海保护治理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创建工作,编制大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市创建实施方案》、《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生态文明村创建管理办法》、《生态文明村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及时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工作。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3个;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16个,市级“绿色社区”17个;州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文明村”21个;省级“绿色学校”8所,州、市级“绿色学校”20余所;州级“绿色家庭”6户,市级“绿色家庭”128户;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市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同时,我市充分发挥群众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大力传播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治理洱海,不断创新洱海保护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启动实施了以主流媒体为载体的宣传报道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工程、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农村宣传教育工程、以学校为载体的学生宣传教育工程、以酒店客栈为载体的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宣传教育工程、以“保护洱海、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志愿服务工程、巩固完善以部门和单位挂钩联系为重点的挂钩包村工程等洱海保护宣传教育“7大”工程,做到洱海保护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洱海,大理人民得天独厚的资源,大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在人们的呵护之下成为滋养一方人民的“母亲湖”。
记者 郭鹏昌 摄影报道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