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4年5月30
星期五 第149期

延续千年文脉 再展文献名邦风采

大理文庙恢复重建:打造古城文化新地标

□ 本版撰文/作者 ○王淑云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2014 年 05 月 30 日 星期五 阅读:21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大理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古城文化品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4年市“两会”期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实施大理文庙恢复重建项目。

日前,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项目各项筹建工作正有序推进,建成后的大理文庙除再现当时的历史风貌之外,还集文化馆、图书馆、祭孔、儒学交流、书画展览等功能及市民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场所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公益性的免费文化活动场所,并成为大理古城的文化新地标。


文献名邦    墨香隽永

大理文庙的旧址现为大理文化馆、大理市图书馆办公用地。院内建筑古朴,民族特色浓郁,古树名木繁荫遮盖,翠鸟欢唱飞跃其间,石桌旁、石椅上,庭廊间总是坐满了休闲的人们喝茶、聊天,还有很多大理本地人到市图书馆内读书看报,由于一直免费对外开放,所以这里成了一个古城居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自1985年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原文庙大成殿、两庑、照壁等,先后被拆除建盖了图书馆大楼、天子台、文化馆南北综合楼、古兰苑、文化长廊、群众休闲娱乐区、大门等建筑。同时,作为大理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群众文化辅导培训、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等群众文化工作,以及市图书馆开展图书查询借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收集整理地方文献资料等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场所。现在,大理文庙仅存天子台、大成门、础石等文物和遗址,文庙这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已渐行渐远。

据了解,大理文庙恢复重建项目是一项纯公益性的综合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市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项目规划占地14.67亩,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在恢复重建中,将遵循“历史性、民族性、以小见大、以精取胜”和“修旧如旧、按原格局、原风格、原工艺、原材质进行恢复”的原则,按照原有建筑风格和文庙建制进行建设,力图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上大理文庙的原有风貌。恢复重建中,除保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成门,只对其进行简单加固和修缮;对原有的全部古树名木进行保护;恢复重建泮池、棂星门、乡贤名宦祠、两庑(为72贤祠殿)、大成殿、天子台、崇圣祠等历史古建筑外,还充分考虑了祭孔活动、儒学交流,文化馆、图书馆业务开展及会展活动、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同步新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走廊、市民休闲广场等综合配套设施,以满足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文化、娱乐和休闲需求。

为确保顺利、圆满完成大理文庙恢复重建工作,大理市多次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广泛向州孔子协会、当地群众、各界人士征求意见和建议,对大理文庙恢复重建项目进行了多次论证,召开专家评审会,先后通过了大理文庙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进行了图纸设计完善工作,并按照相关程序向上级部门报批;积极向群众宣传恢复重建工作,将大理文化馆、市图书馆办公地点作了临时调整。下一步将开展图纸审定、前置审计、招投标等工作。目前,项目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大理文庙的恢复重建,将进一步延续城市文脉和丰富城市底蕴,发掘拓展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大理人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增进市民对古代大理的建筑风格、文化礼仪和尊师重教等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还可为省内外、海内外的儒家学术文化交流搭建平台,重现昔日大理文献名邦之风采,恢复重建后的大理文庙将成为大理旅游的新景观和新名片,能有效提升大理的文化影响力,为大理旅游二次创业注入新动力。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