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耕读传家”是家风传承的共性特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家庭,又会根据各自的人生际遇和对生活的不同领悟,形成自己独特的家风。但凡良好的家风,都是把中华传统美德细化于生活实践之中,潜移默化,世代相传。
尊老爱幼,勤俭节约,亲邻善友,讲究体面是我家的传统家风。而这些家风的传承,都是上一代人身体力行地做给下一代看,下一代人在不知不觉中效仿实践,不用高谈阔论地说教,只求就事论事的适当点拨,关键在于潜移默化。
父亲是个孤儿,母亲是个童养媳,自打我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祖父祖母和外婆,在我年幼时,至亲亲戚中的老人就是外公。母亲对外公很孝敬,尽管她也处在儿多母苦的困难家庭,但逢年过节做了点好的菜肴,或右所街天买到一份小鱼,烹煮好后就挖出一钵盂让我端给家住五公里以外的外公。由于年纪小,来回一趟很辛苦,我便对母亲说:“外公也有人照顾,我们不一定每次有好吃的都端过去了。”母亲听后,很严肃地对我说:“你给我记住,孝敬父母不怕天,早交公粮不怕官。你要想做人事事顺利,就时时不能忘记孝敬父母。”孝敬老人,母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对父母也就百般孝敬,按月送回老家赡养费,陪老人度过每一个传统佳节,常给他们买保健药品、高档水果等,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活得很体面,村里人都公认我是个大孝子。现在我的儿孙们对我和老伴也很孝敬,我们都有退休工资,平时衣食无忧,钱文上的事情他们自然不必操心。至今我最大的嗜好就是睡前要喝三两纯粮酒,尽管现在好的粮食酒每市斤都在30元左右,而我的孩子们每月都给我买好多好酒。老伴住院,儿女们丢下工作,半个多月日夜守候,并都互相告诫:千万不能累着老父亲。
母亲教导我们勤俭节约的口头禅就是:“富贵只由奸巧起,贫穷就为不在乎。”少时由于粮食紧张,每顿晚饭母亲只准我们吃两碗,从小形成习惯,直到现在每餐只吃两碗,由于吃得少,身上没有什么“吃出来的毛病”。现在我在家中对孙子们的要求就是碗里不能有剩饭,掉在桌子上的食物捡起吃掉,喝不完的饮料放好下次喝,从小让他们养成爱惜食物的良好习惯。家里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等大件家电都小心使用,每件寿命都在十年以上,令儿孙们十分佩服。节约不等于抠门,该买的东西再贵也要买,孙子喜欢打篮球、乒乓球,两百多元一个篮球,三百多元一副球拍,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给他买了。孙子说:“还是我阿爷读懂我。”于是但凡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让我先尝,以示孝道。
母亲是村中公认的“女丈夫”,有主见,热心肠,四邻五舍谁家有困难、有问题就冲上去帮忙。我觉得母亲有些多管闲事,劝她少管,她便对我说:“好狗顾七家,坐乡村,惜邻里,哪家门上都不可能永远挂起‘无事牌’,你不帮人,到你有事就别指望别人帮你。”后来我将母亲的这一席话理解为亲邻善友。无论过去在县城,还是现在在州府,故乡的人来求帮忙办事,我都力所能及,弟兄子妹家中办什么大事,每每都连给带借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原先老伴觉得我有些打肿脸充胖子,后来我向她解释,这是我母亲传下来的家风,她老人家认为,人只有做到亲邻善友,这辈子才活得体面。我的这些“侠义”行为无声地感染了城里的孙子,他替换下来的书包、文具盒等,都催促我带回给乡下的孙子们。
家风各有不同,有的注重言传,有的注重身教,我们家则是言传身教一齐来,在潜移默化中,把一代又一代的良好家风自然传承下去。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