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北端,是古代河蛮自固的城邑之一,唐初曾在这里设置过神泉县、龙亭县,目前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村内居民均为白族,使用的语言也是白语。同时,周城也是知名的中国特色经济村和扎染艺术之乡,整个村落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保留着浓郁的白族文化特色,是白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周城的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蛮书》上记载的“河赕贾客”,就是指周城一带商人的先驱。周城的商人分为两类,一为行商,即自己参加劳动,不请雇工,肩挑驴驮,活动于周城或各邻近村庄的集市之中;另一类则为坐商,常住一个地方,开设门市,有的是独家经营,有的是联合经营,资本额大于行商。清末民初时,周城著名的德信和号、德义和号、玉积和号等商号,主要经营扎染布、织布、棉花等,其产品远销云南各地,最远可达缅甸、泰国。辛亥革命后,周城四大商号的相继出现标志着周城地区的商业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周城一带形成垄断经济,它是著名的喜洲帮的一个分支,为喜洲帮的形成、发展及以后垄断滇西起了奠基互补作用。
周城是一个农业、手工业并重的乡镇,主要的传统手工业有染布、织布、服装加工、木器加工、酿酒、乳扇加工、竹器编织等,其中扎染工艺是周城主要传统工艺,也是周城的特色经济。周城的扎染产品久负盛名,并远销国内外,是周城的支柱产业之一。
周城的白族民居建筑形式独特,民族文化浓郁,在吸收其它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同时,又把白族文化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不仅与村落布局一致,而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周城白族民居建筑中最主要的建筑形式是一坊一耳、一坊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各方各院的走廊相互贯通,形成走马转角楼,门楼、照壁、外墙、屋檐等部分装饰精美,格子门、窗户雕刻精巧、美观,在照壁、走廊上还要镶嵌彩花大理石或江西名瓷,整个院落富于层次,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白族民居建筑高雅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村落中在人口集中或宽绰地方还修建了本主庙、风水照壁、中心广场、戏台、集市等。
周城信仰白族本主崇拜,村中有南北两个本主庙,每逢本主节期间,盛大的迎神活动在大理白族地区尤其引人注目。无论从信仰人数上看还是活动内容上看,周城都是白族本主崇拜现象的典型代表。
目前,大理白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节日如本主节、祭祖节、三月街、蝴蝶会、绕三灵、端午节、火把节、栽秧会等都在周城得以保留,因此周城可称为白族节日的博物馆。此外,周城还保留着传统婚、丧、嫁、娶、华造(盖房)、汤饼(取名)等古老的白族习俗,使白族民族文化的沉淀历久弥香,而油粉、干拉、乳扇、生皮、八大碗、酸辣鱼、三道茶、杜鹃花和蕨菜汤等传统白族饮食也让周城在白族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隅。因此,包含着特色独具的民居建筑、白族信仰崇拜、传统饮食文化并一直保留着传统白族生活习俗的周城闻名遐迩,成为了大理白族文化大观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被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2006年5月周城白族文化保护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由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提供)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