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4年1月27
星期一 第069期

大理时讯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

第2版:报告 PDF原版PDF下载

政府工作报告2

□ 作者 市长 李福安(2014年1月13日) 2014 年 01 月 27 日 星期一 阅读:16

城改项目稳步实施,惠丰诏园、锦达豪庭项目建设完成,客运中心、交通饭店、小花园等9个片区项目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城市交通拥堵等综合整治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整合财政专项资金4300万元,实施3个中心集镇、3个扶贫攻坚村、12个省级重点村、15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拆除重建、修缮加固农村危房2400户,“点亮大理”工程建设路灯9739盏,实施环洱海沿线绿化39.1公里;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61人,新增转移就业4048人,实现农业人口城乡统筹转户4.35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1.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5.45%,绿化覆盖率达37.21%。

(四)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行政审批、财政预算、投融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成立,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旅游债成功发行,第二期城投债获批,企业债申报有序开展,完成融资23亿元。强化招商引资,引进项目49项,协议总投资528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11项,到位资金159.84亿元,增长52.6%,南京若航、广东海印、中国风电、太平洋建设等一批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大力促进非公企业向规模化、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预计完成15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2.45%。

(五)着力改善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民生领域投入28.2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1%。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校安工程2.7万平方米,完成下关六中、喜洲镇一中改扩建,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3所、改扩建2所,资助贫困学生1.15万人、金额1.44亿元,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5.9万人;大理幼儿园、下关二幼晋升为省一级一等幼儿园,市中等职业学校挂牌为“云南开放大学大理开放学院”,全市高考一本率达31.46%,中高考成绩连续十年全州第一。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妇幼健康计划等惠民工程全面实施,城镇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分别提高到302元、28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8.84%;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市一院取消药品加成,市二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验收,市三院主体工程完工,“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通过验收。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不断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和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市”和“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增就业71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1.7万城市低保人群享受低保金4545万元,2万农村低保人群享受低保金2205万元,1.15万高龄老人享受保健补助金564万元,儿童福利院投入运行,老年养护院主体工程完工,市公交公司、下关镇花园社区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工程1348户,完成喜洲沙村“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白族广场舞蹈《喜悦霸王鞭》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六届“群星奖”金奖。继续巩固双拥工作成果,圆满完成第九届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安全生产、苍山保护、森林防火、防灾减灾、动物防疫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民族宗教、武装、人防、科技、侨务、统计、地方志、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

(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民主法治进程加快

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三个平台,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大理市在线”、“微博大理”官方信息平台,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网站、政务微博和96128政务专线发布答复信息8050条;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平台建设,着力解决办事难、审批难、落地难“三难”问题,实行投资项目三级联动审批,受理投资项目337项,缩短审批时限50%以上;加强市、乡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完成交易595项、金额19.5亿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相关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大力开展干部作风整治,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公务支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效能建设,强化监督检查,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93件、政协委员提案346件,办复率、面商率达100%;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组织重大决策听证15项。全面落实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置社会热难点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刑事、毒品和治安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这是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驻大理的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支持大理市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慢,滇西中心城市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二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凸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到位,环洱海旅游无序开发现象突出,洱海流域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三是规划统筹引领作用不强,城乡管理工作滞后,交通拥堵、私搭乱建、违法排污等问题仍然突出。四是财政增收难度大,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政府性债务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三资”运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五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维稳压力不断加大,社会治理创新仍有不足。六是少数干部思想不够解放,服务意识不强,慵懒散慢玩浮等不良作风仍然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市人民政府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意见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根据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城镇化工作会、农村工作会,省、州、市党代会、全委会精神,紧紧围绕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创新实践、敢想敢闯敢干,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大理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和世界宜居城市。

工作思路是:按照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龙头,以“两区一委”率先发展为引领,以下关城区改建为突破,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旨,以转变作风凝心聚力为动力,优化产业布局、壮大经济实力,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全域城镇化,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议为:完成全市生产总值323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42.19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92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9亿元,增长25%;辖区工业总产值399亿元,增长15%;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0%;农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34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5元,增长12%。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洱海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切实加强洱海保护治理。全面落实“2333”行动计划,加大资金投入,统筹环洱海截污管网规划建设,扎实推进环湖截污治污、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快环保设施改造提升,提高管护和利用水平。加大洱海入湖河道综合整治,重点推进茫涌溪清水产流工程和中和溪、白鹤溪小流域治理,启动洱海南岸、上关兆邑片区、北三江入湖河口湿地恢复、环洱海湿地及生态走廊建设工程,修复湿地4400亩。加大洱海流域生态农业推广力度,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划定洱海保护三条红线,启动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构建严格的责任落实、监督执法和考评体系,落实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制、部门挂钩责任制、河段长制,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力推进洱海流域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监测和日常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排污、取水、捕捞、侵占滩地和倾倒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广泛宣传教育,推进洱海保护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确保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洱海水质持续好转。

严格落实海西保护措施。严格执行《海西保护条例》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坚决贯彻海西保护“六条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实施办法。加大海西在建项目清理力度,严控海西项目准入。继续加强海西农田保护严格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突出乡镇主体责任,强化部门监管职能,发挥乡镇规划设计分院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促进会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建房审批机制和适应村庄规划实施的集体土地调整机制。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实施海西村庄及农田生态林二期建设,新建100公里生态林。强化监测巡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遏制海西村庄盲目无序外延扩张,全力保护海西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

着力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和建设,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加大资源价格改革力度,提高资源使用绩效,建立苍山、洱海、历史文化名城等稀缺资源保护制度、有偿使用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大理古城维护费收取工作。加快“森林大理”建设,推进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土壤环境保护治理、苍山十八溪泥石流灾害防治等工作。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厉查处土地闲置行为,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苍山世界地质公园评估考察筹备工作。抓好节能降耗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实,对重点能耗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以上。

(二)切实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突出规划法定地位,强化规划龙头引领作用,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着眼全域城镇化发展,组织编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和功能布局,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让城市融入自然,融合现代元素,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制定村镇规划技术管理规范,强化农村规划管理,实现农户建房按规划选址、按设计施工、按规范建设。加大规划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加快组建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建立专家资源库,加强现有规划的衔接统一,强化规划执法监管,规范引导城乡建设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山地新城。坚持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完成海东新城道路、电力、通信、天然气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按照“成熟一片、完善一片”的思路,启动青山路、九溪路、少艺校、中心幼儿园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配套商品房、创意经济园区、涵轩集团总部、滇西国际商贸物流基地等商业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海东的承载力、吸引力。积极申报国家山地生态城镇建设实验示范区。通过盘活土地资源、争取项目资金、招商引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破解资金瓶颈,鼓励民间资本公平参与海东开发,加快推进山地新城建设。

精心打造滨海新城。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布局,加大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力度,稳步实施城区改建,加快推进客运中心、交通饭店、小花园、州医院等片区改建项目,抓好公共停车场、公园广场、商业服务网点、水电气管网等设施的改造提升。完成大理水务公司资产重组,强化城乡居民用水保障。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化交通组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打通城市路网微循环,完成北市区五条规划路建设,加快龙溪桥建设、泰安桥改造、下关南片区交通枢纽改造等项目建设。启动“智慧大理”项目,建立城市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全面提升城市承载服务能力和管理运营水平,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现代滨海新城。

全力建设美丽乡村。扶持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等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事业,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注重保持农村形态风貌,努力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完成“点亮大理”5500盏乡村路灯建设,继续推进环海路沿线绿化,种植58公里特色树种,提升环海西路绿化水平和档次,实现环海东路全线绿化。实施5个省级以上美丽乡村试点,加快示范村、重点村、中心集镇建设和扶贫综合开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强力推进园区开发,壮大工业经济总量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优化功能和产业布局,全力推进千亿园区建设。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着力打造满江商务核心区、上登产业聚集区和凤仪工业基地。加快制定重点企业发展规划,引进培育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培植壮大生物医药、机械装备制造两大战略产业,巩固提升烟草烟辅、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电力能源等重点产业,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功能齐全、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完善园区市政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招商质量,加大产业合作招商入园力度。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