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本土文化名人的一些历史资料,再次拜读何学海先生1978年创作的童话《美丽的公鸡》,我在欣赏这篇佳构妙制的同时,思绪情不自禁地又回到了那炊烟袅袅的秀美乡村,想起了那鸡鸣犬吠的村居生活。
农村的孩子人人皆知:鸡打鸣,狗看家。打鸣的当然是公鸡,可是在我们乡下,“公鸡”却被一律地唤作“鸡公”,就连母亲所教的童谣也这么唱道:“大鸡公,请你早点啼,好让小妹和小弟,大家都早起,早起空气好,读书最容易,专心读几遍,永远不忘记……”喜爱刨根问底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我将此事讨教于在乡村也算是能人的父亲,他挠了挠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人生的求学之路。
正如童谣里所唱的那样,求学之路也是与公鸡分不开的。母亲一般在鸡叫第一遍的时候开始起床纺棉花,鸡叫第二遍的时候喊我起床;到鸡叫第三遍的时候,我就风风火火地跑出家门,挨家挨户邀约小伙伴到离村不远的学校去上学。此时的公鸡,早已飞到了靠近院墙的草垛上,那红红的鸡冠高高耸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紫红色的羽毛闪闪发光,酱褐色的双翅寒气逼人,双脚似雄鹰的铁爪,嘴巴像带孔的钢锥,那威风凛凛的样子有如统领三军的大帅。因此从神态上看,在鸡群之中确实有“公”的风范。
在当时的乡下,母鸡的“鸡屁股”就是一个小小的“银行”,那椭圆形的鸡蛋在以物换物的小卖部里,能为我们读书带来笔墨纸砚,因此母亲不会轻易去宰杀的;公鸡在平时也不会招来杀身之祸,除非在过年祭祀的时候。按照乡村习俗,祭祀时是少不了猪肉、鲤鱼和公鸡的,其中“鸡”的寓意为吉祥如意。特别有趣的是,母亲在宰杀公鸡之后,不会将其身上的羽毛全部褪去,而是在其头部、尾部和双翅上都会留下几根,基本保持全鸡的形象。问母亲这样做的缘由,她如父亲一样也不明就里,只是一句“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就将我轻易打发了。不过这无关紧要,在我认为,公鸡能够成为祭祀的祭品,这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福分了。“鸡公”也许会说:忝列三牲,虽死犹荣!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在我认为,公鸡被冠以“鸡公”的雅称,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的古代,鸡有“五德”的头衔,其典故出自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是借田饶之口所作的一个比喻:“君独不见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