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翻阅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对其中的一句评语感触良多:“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这里所谓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在我认为,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高情己逐晓云空”的柔情;并且这种“柔情”贯穿了苏东坡的一生,与他词中的“刚劲”有机地形成了互补,让我们在阅读与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地看到了他伟丈夫的立体形象。
说到苏东坡的柔情,不得不提到他与结发之妻王弗的相濡以沫。王弗乃四川宿儒王方的掌上明珠,她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年方十六时嫁与十九岁的苏东坡;婚后,每当苏东坡读书时,王弗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东坡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王弗对苏东坡关怀备至,照顾有加,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遗憾的是,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陪伴苏东坡11年的王弗却溘然长逝,这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加上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与朝中权贵同流合污的苏东坡,只好颠沛流离,外任做官,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他刚到密州任知州,夜里竟又情不自禁地梦见了亡妻,于是百感交集,饱蘸泪水,奋笔疾书写下了那首凄楚哀婉的《江城子·记梦》,从此,中国文学史多了一篇美词,人类情感史有了一首绝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在这首词里,全然不见“悲思”二字,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幸福往事的怀念,对曾经美好的追思,对世事无常的怨尤,对人去楼空的悲伤,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肝肠寸断,一往情深,以及他那颗因失去爱妻而难以愈合的破碎的心。
结发妻子病逝两年左右,32岁的苏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尽管不具备大家闺秀的款款风情,但她是那种让男人看着踏实的温暖的女人,在凶险的政治风波中动荡不安的苏东坡,非常需要这样一位朴实贤惠的妻子,给他的婚姻拴上柴米油盐的“安全带”。患难与共26年后,王闰之离开人世,58岁的苏东坡极为悲痛,在祭文中甚至发出了“惟有同穴”的哀鸣。苏东坡生命中最后一位重要的女人是侍妾出身的王朝云,被后人公认为苏轼的红颜知己。王朝云丧后,苏东坡将她葬于西湖畔的孤山,并亲撰墓志铭,写下《悼朝云》诗:“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
从对以上三位女性的经历来看,豪情勃发、超脱达观的苏东坡,竟然还有如此细腻与如此真切的一面,其情可谓至真至纯,其柔真乃至美至刚!
当然,如果把苏东坡的柔情仅仅理解为这种卿卿我我、儿女情长的话,那显然是片面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导。因为苏东坡的柔情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恋情上和亲情上,同时还表现在友情、师情、忠情、民情等诸多方面。“《竹枝》词,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归朝欢》),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木兰花令》),这是对师长的祝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这是对朝廷的挂念;“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别徐州》),这是对百姓的关爱。另外,还有《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南乡子·集句》、《醉落魄·苍颜华发》等等,在这些词中,苏东坡正是以这种无处不在的缱绻情意,将严正与旷达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将刚劲与阴柔有机地融合在一块,使其人格与词格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和高度。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何尝不丈夫。豪哉,苏东坡!柔哉,苏东坡!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