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以小说《暗算》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麦家于今年国际读书日(4月23日)开出一家名为“麦家理想谷”的书店。据说麦家想开书店的愿望已有多年,而这次选定在他的故乡富阳开张的“麦家理想谷”集书店、咖啡吧和写作营为一体,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由麦家亲自甄选并邀请8到12名“理想谷客居创作人”,在书店进行为期3个月的自由创作,而书店将提供免费食宿。放眼周遭,如此的书店无疑极具特色,真正爱书的或是想在创作上一试身手的自然都是乐见其成。可昙花一现之虞又每每随之而来,因为有关各式各样的书店开张不久又关停的消息总是屡屡见诸报端,而在这徒唤奈何或犹疑观望之中,一家书店应有的特色及坚守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觉也算是一个在书里觅食的人,但也有许久不去书店了(尤其是国营的),偶尔去了,惊喜难得有,常有的是索然和无趣,而店员脸上的漠然以及那种不知从何处生发出来的泰然,又往往使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再回头看,毛体的“新华书店”的招牌是确凿无疑的,似乎也依然是那种“古今书籍凭君选,店迓八方有识人”的书香弥漫之处。于是,依稀仿佛之中,没有特色便是最大的特色,或许就成了如今国内一些大型书店的常见“景观”。而读者的掉头他顾,以及书店自身的消解、“蝶变”或重生,自然也在料想之中。
但也总有历久弥香的“老字号”在。有读者说,如果评选读书人最爱去的书店,三联书店不是老大就是老二。三联书店的前身就是由邹韬奋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创立的生活书店,开业伊始就提出了“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如今,这块牌匾还悬挂在三联韬奋书店最醒目的位置。最初的生活书店自有其别具一格的经营方式,书店的布置犹如图书馆,各类图书按照图书分类法放置在四周书架上,读者可以任意取阅,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做法,很受读者的称道。后来生活书店与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合并为三联书店,发展至今,既注重严肃的学术图书的销售,又顾及轻松的大众普及读物,但都力求书籍的思想性、启发性及阅读乐趣,牢固地奠定了在读书界以人文精神见长的地位,成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些年中,国内颇有一些民营书店在为书香中国而竭忠尽智,也更在独具特色上下足了功夫,如专售文史哲优质书籍的鹿鸣书店、主打学术书籍的季风书园、曾被评为中国最佳思想社科人文书店的万圣书园、以“学术+沙龙+咖啡+会所”为品牌特色的枫林晚书店等等,虽然规模有大有小,目前在经营上又大都处于左支右绌之中,但其孤标独举和用心着意,已是有目共睹。
其实,像麦家那样要开一家旨在帮扶的书店,并非首创。一战后巴黎诞生了一家莎士比亚书店,创始人是来自美国的比奇女士。从书店创立之日起,她就乐于对大批来巴黎寻梦却又一文不名的美国文学青年伸出援手,其中就包括海明威和乔伊斯等“迷惘的一代”。1967年,美国诗人斯托弗·美林和他的妻子、华裔作家聂华苓在美国艾奥瓦城创建了国际写作计划,一度招待了来自120个国家的约1100名崭露头角或已取得成就的作家,而从1980年至今,王蒙、莫言、毕飞宇等中国多名作家都曾参加该计划进行封闭式写作。只不过,在普遍功利化的今天,声称“开书店不是为了赚钱”的麦家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或许,一个已然出色的作家除了以自己特有的文字传世之外,还得有一些与之相关的甚至是更积极的作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功德圆满。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同理,书店要想真正书香弥漫并绵延长远,特色和坚守,是一再证明了的不可或缺。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