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3年12月3
星期二 第031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红鲤鱼 咱家吹着“低碳风” 大理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预告 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公告 社会团体成立登记公告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红鲤鱼

□ 作者 ○钱续坤 2013 年 12 月 03 日 星期二 阅读:19

平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嗜好,除了双休日偶尔出去钓钓鱼。由于是纯粹的野钓,收获的多数是大小不均的鲫鱼,不过也有幸运的机会,竟然两次钓起了肥嘟嘟的红鲤鱼。

鲤鱼的红,准确地说是黄里透红———它的周身呈金黄色,而背鳍、尾鳍、臀鳍则为橙红色。在我们乡下,鲤鱼的叫法是以重量来区别的,一斤以下的称作“鲤拐”或者“拐子”,一斤之上的才叫“鲤鱼”;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乡亲们是不会购买鲤鱼食用的。因为按照乡村流传下来的习俗,鲤鱼一般被当作勤劳、善良、坚贞、吉祥的象征,因此通常只有在三种情况下能够见到它的身影:一是过年的时候,它与猪肉、公鸡一起作为“三牲”,在祭祀时派上用场;二是年夜饭的餐桌上,烹制好的鲤鱼将被放在首席的最上端,称之为“听话鱼”或“发财鱼”;三是结婚的喜宴上,鲤鱼的上面会贴上大红的“囍”字,用作祝福一对新人“富贵有余”。当然,这些鲤鱼绝对是不允许动筷子的,故而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孩提时代,我们竟然不知道鲤鱼到底是什么滋味。

饕餮是人类的本性,品尝成了舌尖的追求。第一次享用的河鲤,就是我野钓的“战利品”———一条两斤多重的红鲤。鲤鱼的吃法较多,可红烧,可卤块,可糖醋,还可腌制,清同治《江夏县志》就有记载:武昌黄鸽矾头出产的鲤鱼“味独鲜美,立冬后腌鱼者争购之,他省呼之曰楚鱼。”但是从美食养生的角度出发,清炖最为科学,其制作方法并不复杂,首先将鲜活的红鲤破腹去脏,剔腮除鳞,洗净沥水,然后在鱼身两侧分别斜剞花刀,再置于盆内撒上精盐,浇上料酒,腌渍三五分钟后,把姜丝、葱白、蒜片、腊肉等佐料置于鱼身,待锅中水烧开后,入锅清炖十五分钟即可。出锅的“清炖红鲤”色泽红亮,肉质细嫩,香鲜微甜,汤汁浓郁;装盘时倘若选用青花的瓷盆或鱼盘,那青白交织、红黄相间的雅致效果,定会使人食欲大开,齿颊流芳。

鲤鱼中的极品,据称当属黄河鲤,并且有人将其与淞江鲈鱼、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并誉为我国四大名鱼;同时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近几年先后到过洛阳、开封、郑州、济南等地,“糖醋黄河鲤”、“石烹黄河鲤”、“清氽黄河鲤”、“黄河鲤焙面”等等美味佳肴,确实使人大快朵颐,这也难怪黄河一带流传着“没有老鲤不成席”的谚语。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食鲤获得的仅仅只是一种口福,而爱鲤则倾注了人们特殊的情感,孔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世孔氏子孙以此讳而称之为“红鱼”,祭祖时不用鲤鱼而用鲫鱼代替。

古时,天上有鸿雁传书,河里有鲤鱼送信。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诗云:“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这里所说的“双鲤鱼”,并非真是两条鲤鱼,而是形若鲤鱼的信函,在此用以代称“书信”。据称,自唐代贞观年间开始,就用厚茧纸制作信函,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可以藏书,名曰“鲤鱼函”。信函为何要制成鲤鱼之形?典出汉代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歌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因这首烹鱼得书的民歌,铺衍出了鲤鱼传书的故事。“江中有鲤鱼,频寄书一纸”(陆游《送子龙赴吉州掾》)与“淮上东来双鲤鱼,巧将书信渡江湖”(苏轼《次韵刘景文见寄》)这两句诗,都反映了鲤鱼在水中担任了通信使者的形象。因此,信函在诗文中往往被雅称为“鱼函”、“鲤封”;书信也叫“鱼书”,信使则称“鱼雁”。

行文至此,不能不说到另外一个典故:“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鱼》云:“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言:“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人据此将该典故用作金榜题名、飞黄腾达的代名词,或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比喻义。

享有上述别致的雅称和这种美好的祝愿,红鲤鱼,此生足矣!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